熱門話題
#
Bonk 生態迷因幣展現強韌勢頭
#
有消息稱 Pump.fun 計劃 40 億估值發幣,引發市場猜測
#
Solana 新代幣發射平臺 Boop.Fun 風頭正勁

小人物
空投,項目方真的想給嗎?
有的時候會想,那些喊著社區優先的項目,他們是真的想把空投發給社區嗎?
答案挺殘酷的,在整個VC幣的遊戲閉環裡,絕大部分項目方,根本不願意把空投給到社區。
那為什麼又要給呢?是利益變現所迫:
一是上所的必要,交易所要求得有社區參與,後面二級散戶才買單,至於數據是不是真的並不重要,表面過的去就可以。
二是空投其實是間接融資,比如大家在arb、stk上沒完成的暴富夢會平移到linea身上,用戶注意力、tx、tvl本來就是估值的一部分,這就成了項目增收的手段,也同時讓投資人覺得,我們的敘事沒問題。
基於人性的利益角度,大部分的項目方其實本意並不願意給空投,這也就很能解釋為什麼會那麼多老鼠倉,項目方扮演著社區的角色,再來拿走一部分空投籌碼,畢竟規則都是自己定的。
想清楚這件事,你就知道:
隨著VC幣的逐漸落寞,空投的生存空間會越來越狹窄,需要更加專業化,需要不斷的動態博弈,甚至維權給交易所施壓;
而這是永遠是一個我們在明,對方永遠在暗的非對稱博弈遊戲。

23.23K
內幕的本質,就是空氣幣對你手中U的精準狩獵。
1.自從想明白了上邊這點,我少虧了很多錢。
2.內幕的各種形式:比如已經和大所籤好了合同;meme強莊背景,準備了幾M做市拉盤;現在纔剛開始。
3.大多都是提前寫好的劇本。對於莊家,籌碼都是零成本印出來的,核心目標只有一個:印出來的籌碼儘可能高價,儘可能多的賣出去。
4.理解第三點,那就必須記住:市場和莊家,永遠是對手盤,是零和博弈。哪怕你幫著喊單,也只是階段性同盟;派發時,也不太可能告訴你讓你先跑。
5.不管是VC幣還是Meme的“內幕”,都要搞清楚一件事: 莊喊你,是圖你帶貨能力;還是單純的覺得你人好,想讓你掏池子;或者僅僅是看中了你的本金。
6.跟莊戀愛,水上到水下。有些人在早期確實跟著莊賺了錢,但賺著賺著就談起了戀愛: bro,拿穩,to the moon!結果從浮盈到埋到水下。你收穫了陪伴,莊兌現了收益。
7.在這個遊戲裡,唯一存在的“內幕”,就是基於你對莊的實力,打法,要做多大的盤子很瞭解的情況下做一個信息差套利。
所謂的內幕,並不是什麼稀缺的消息,都只是籌碼分配過程中的工具而已。
40.65K
內幕的本質,就是空氣幣對你手中U的精準狩獵。
1.自從想明白了上邊這點,我少虧了很多錢。
2.內幕的各種形式:比如已經和大所籤好了合同;meme強莊背景,準備了幾M做市拉盤;現在纔剛開始。
3.大多都是提前寫好的劇本。對於莊家,籌碼都是零成本印出來的,核心目標只有一個:印出來的空氣儘可能高價,儘可能多的賣出去。
4.理解第三點,那就必須記住:市場和莊家,永遠是對手盤,是零和博弈。哪怕你幫著喊單,也只是階段性同盟;派發時,也不太可能告訴你讓你先跑。
5.不管是VC幣還是Meme的“內幕”,都要搞清楚一件事: 莊喊你,是圖你帶貨能力;還是單純的覺得你人好,想讓你掏池子;或者僅僅是看中了你的本金。
6.跟莊戀愛,水上到水下。有些人在早期確實跟著莊賺了錢,但賺著賺著就談起了戀愛: bro,拿穩,to the moon!結果從浮盈到埋到水下。你收穫了陪伴,莊兌現了收益。
7.在這個遊戲裡,唯一存在的“內幕”,就是基於你對莊的實力,打法,要做多大的盤子很瞭解的情況下做一個信息差套利。
所謂的內幕,並不是什麼稀缺的消息,都只是籌碼分配過程中的工具而已。
791
同步幾個關鍵變化:
1. 從過去十天數據可以看出,莊並不太願意大波動洗盤,還是一直在護,10天淨流入1.6M。
2. 之所以淨流入這麼多還沒怎麼漲,一方面是因為之前加了幣的單邊池,目前單邊池幣和sol的比例有所降低,原來是4.5∶1,現在是2.7∶1。另一方面是因為sol跌了。
3. 原項目方10天前砸了1.3M,目前還有大概1%籌碼,剩下籌碼也加進了池子。
4. 最動盪的時間大概已經過去了,靜待花開吧。


小人物2025年7月28日
更新下 $pythia 的最新看法:
1.上週 $pythia 在100M位置經歷了大量的換手,很多人的止盈位都在100M,估計是把做市砸急了,剛突破100M的前兩天還是一直接貨的,大概接了幾M的貨。
21-22號那麼多人賣出的情況下還淨流入快2M,到了23號莊改變策略開始洗盤,估計也是覺得子彈打出去太多了,畢竟到現在已經花了10M以上。
洗盤帶動了不少散戶出逃,能看的出洗的也挺急的,我以為至少得洗個一兩天吧,結果來個撤池子然後秒拉到100M。
之所以洗的這麼急很快就拉回來, @druzbtc 和我說的是玩這個盤的很多玩家承受不了太大波動,所以洗盤也不會洗的太深。
2.這個月大概率就是洗盤震盪為主了,跌也跌不下去,漲也漲不起來,這個時間是把拿不住的洗出去,因為他們掛了個單邊池,所以很多人大概率也不會買,甚至會賣出。
有意思的是他們這個盤好像也不需要什麼幣圈的玩家來買,基本上都是莊自己拉和線下客戶買,這種好處是波動較小,比較穩。
我一直認為這個盤不計成本拉盤的打法我們看不懂是有可能有人會在更高的位置接他們,我們坐穩就行了,希望這幾天洗完8月來個新高度。🤣

5.45K
昨天看到評論區有不少人覺得,無論機制怎麼變,這個市場依然還是攢局割韭菜、偽創新這種情況。
其實我挺能理解的,這也是行業的現狀。
但很多人理解的信任,其實只是敘事創新層面的口號,這是完全沒有抓手的一種相信。
這跟我討論的信任有本質性的區別。
我討論的信任,是一種可被驗證的商業模式,是有具體的落點和抓手的。
而這個信任飛輪,是需要發起人先下注,先以身作則的踐行和承擔信任的成本,這個飛輪才有可能真正實現。
其實可以很簡單的算個賬,如果這個以信任為基石的飛輪時效了,誰的損失是最大?
那一定是飛輪的發起者,因為會失去社區,失去合作方,那麼所有早期投入的成本就付諸東流了。
所以至少會有一個事實,不會辜負早期相信的人,因為這是非常負EV的行為。
信任這件事不是看你說了什麼,而是你真正做了什麼。
所以驗證也沒那麼複雜,你只需要看他是不是在為信任持續投入。畢竟這個市場什麼都可以包裝,但只有真金白銀的下注無法偽裝。
在目前這樣信任崩塌的環境裡,還有像@unicornverse_io 這樣願意實名站出來,投入真金白銀扛起信任的大旗,其實是比較稀缺的。
對我們來說,也沒有任何壞處,但如果這條難而正確的路真的走通了,可能這個行業就多了一點希望。

小人物8月4日 11:14
消失的信任
最近反覆在思考一個問題:VC 幣為什麼崩了?
表面看,可能是情緒低迷、流動性差;但本質上,是整個行業的信任機制正在崩塌。
任何一個項目基本上由這四個角色構成:項目方、投資人、做市商、社區。理論上,這四方理應是共建共贏;
但現狀是,越來越像一場“誰跑得快,誰就贏”的零和遊戲。
大家彼此提防、互不信任,甚至不惜互相欺騙,只為跑的更快。
這種結構的問題不僅不能形成信任,還會放大人性弱點,貪婪、短視和機會主義。
久了,我們也會默認這個行業充滿了欺騙,卻忘了區塊鏈最核心的價值並不是博弈,而是共識和信任。
很多人只是看到信任在崩,卻忽略了一個簡單的道理:凡是可以向下坍塌的東西,也一定可以向上。
所以,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就是:這四方的信任應該如何構建?
答案恐怕不在四個角色本身,而是要跳出單一的角色視角,從機制上構建正和博弈的信任關係。
如果從商業模式的角度去看,關鍵是找到那個承載信任的支點,並打造成自己的核心能力,然後再圍繞這個支點,建立起迭代反饋的機制。
而這四個角色中,真正具備構建信任支點的,其實就只有投資人和做市商這兩個角色。
那麼,這兩個支點又該如何撬動信任飛輪?
以這兩個角色作為核心能力的支點,當能力越強,就越能為社區創造價值。通過將早期利潤讓利給社區,讓相信的人賺到了錢,從而產生了越來越多的價值共鳴,最終推動社區又反哺回自己的核心能力。
長此以往,也會有越來越多的項目方主動尋求合作,在優質項目的挑選上也有了真正的選擇權。
能力帶來價值,價值帶來信任,信任又反哺能力。這或許才是符合商業邏輯驅動的解法。
在當下的行業,我目前所看到的,有能力且有機會做成這件事的,似乎只有UV。
8.64K
可能是受文化影響,中國的創始人在應用層創新(貼近用戶需求、快速迭代的微創新)和運營效率(用戶增長、精細化運營)方面一直世界級領先。
相對來說老外更傾向於基礎技術和底層架構。這種現象不僅在web2,在web3也是一樣。

Star8月4日 09:12
安全不是一個功能,而是基礎。
驕傲地看到 @OKX Wallet 在 @CertiK 的 Skynet 排行榜上以整體安全分數排名第一。
自我保管只有在用戶能夠信任技術的情況下才能運作。
我們正在打造 Web3 中最安全的錢包。
3.99K
消失的信任
最近反覆在思考一個問題:VC 幣為什麼崩了?
表面看,可能是情緒低迷、流動性差;但本質上,是整個行業的信任機制正在崩塌。
任何一個項目基本上由這四個角色構成:項目方、投資人、做市商、社區。理論上,這四方理應是共建共贏;
但現狀是,越來越像一場“誰跑得快,誰就贏”的零和遊戲。
大家彼此提防、互不信任,甚至不惜互相欺騙,只為跑的更快。
這種結構的問題不僅不能形成信任,還會放大人性弱點,貪婪、短視和機會主義。
久了,我們也會默認這個行業充滿了欺騙,卻忘了區塊鏈最核心的價值並不是博弈,而是共識和信任。
很多人只是看到信任在崩,卻忽略了一個簡單的道理:凡是可以向下坍塌的東西,也一定可以向上。
所以,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就是:這四方的信任應該如何構建?
答案恐怕不在四個角色本身,而是要跳出單一的角色視角,從機制上構建正和博弈的信任關係。
如果從商業模式的角度去看,關鍵是找到那個承載信任的支點,並打造成自己的核心能力,然後再圍繞這個支點,建立起迭代反饋的機制。
而這四個角色中,真正具備構建信任支點的,其實就只有投資人和做市商這兩個角色。
那麼,這兩個支點又該如何撬動信任飛輪?
以這兩個角色作為核心能力的支點,當能力越強,就越能為社區創造價值。通過將早期利潤讓利給社區,讓相信的人賺到了錢,從而產生了越來越多的價值共鳴,最終推動社區又反哺回自己的核心能力。
長此以往,也會有越來越多的項目方主動尋求合作,在優質項目的挑選上也有了真正的選擇權。
能力帶來價值,價值帶來信任,信任又反哺能力。這或許才是符合商業邏輯驅動的解法。
在當下的行業,我目前所看到的,有能力且有機會做成這件事的,似乎只有UV。
214.83K
熱門
排行
收藏
鏈上熱點
X 熱門榜
近期融資
最受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