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话题
#
Bonk 生态迷因币展现强韧势头
#
有消息称 Pump.fun 计划 40 亿估值发币,引发市场猜测
#
Solana 新代币发射平台 Boop.Fun 风头正劲

小人物
空投,项目方真的想给吗?
有的时候会想,那些喊着社区优先的项目,他们是真的想把空投发给社区吗?
答案挺残酷的,在整个VC币的游戏闭环里,绝大部分项目方,根本不愿意把空投给到社区。
那为什么又要给呢?是利益变现所迫:
一是上所的必要,交易所要求得有社区参与,后面二级散户才买单,至于数据是不是真的并不重要,表面过的去就可以。
二是空投其实是间接融资,比如大家在arb、stk上没完成的暴富梦会平移到linea身上,用户注意力、tx、tvl本来就是估值的一部分,这就成了项目增收的手段,也同时让投资人觉得,我们的叙事没问题。
基于人性的利益角度,大部分的项目方其实本意并不愿意给空投,这也就很能解释为什么会那么多老鼠仓,项目方扮演着社区的角色,再来拿走一部分空投筹码,毕竟规则都是自己定的。
想清楚这件事,你就知道:
随着VC币的逐渐落寞,空投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狭窄,需要更加专业化,需要不断的动态博弈,甚至维权给交易所施压;
而这是永远是一个我们在明,对方永远在暗的非对称博弈游戏。

23.23K
内幕的本质,就是空气币对你手中U的精准狩猎。
1.自从想明白了上边这点,我少亏了很多钱。
2.内幕的各种形式:比如已经和大所签好了合同;meme强庄背景,准备了几M做市拉盘;现在才刚开始。
3.大多都是提前写好的剧本。对于庄家,筹码都是零成本印出来的,核心目标只有一个:印出来的筹码尽可能高价,尽可能多的卖出去。
4.理解第三点,那就必须记住:市场和庄家,永远是对手盘,是零和博弈。哪怕你帮着喊单,也只是阶段性同盟;派发时,也不太可能告诉你让你先跑。
5.不管是VC币还是Meme的“内幕”,都要搞清楚一件事: 庄喊你,是图你带货能力;还是单纯的觉得你人好,想让你掏池子;或者仅仅是看中了你的本金。
6.跟庄恋爱,水上到水下。有些人在早期确实跟着庄赚了钱,但赚着赚着就谈起了恋爱: bro,拿稳,to the moon!结果从浮盈到埋到水下。你收获了陪伴,庄兑现了收益。
7.在这个游戏里,唯一存在的“内幕”,就是基于你对庄的实力,打法,要做多大的盘子很了解的情况下做一个信息差套利。
所谓的内幕,并不是什么稀缺的消息,都只是筹码分配过程中的工具而已。
40.65K
内幕的本质,就是空气币对你手中U的精准狩猎。
1.自从想明白了上边这点,我少亏了很多钱。
2.内幕的各种形式:比如已经和大所签好了合同;meme强庄背景,准备了几M做市拉盘;现在才刚开始。
3.大多都是提前写好的剧本。对于庄家,筹码都是零成本印出来的,核心目标只有一个:印出来的空气尽可能高价,尽可能多的卖出去。
4.理解第三点,那就必须记住:市场和庄家,永远是对手盘,是零和博弈。哪怕你帮着喊单,也只是阶段性同盟;派发时,也不太可能告诉你让你先跑。
5.不管是VC币还是Meme的“内幕”,都要搞清楚一件事: 庄喊你,是图你带货能力;还是单纯的觉得你人好,想让你掏池子;或者仅仅是看中了你的本金。
6.跟庄恋爱,水上到水下。有些人在早期确实跟着庄赚了钱,但赚着赚着就谈起了恋爱: bro,拿稳,to the moon!结果从浮盈到埋到水下。你收获了陪伴,庄兑现了收益。
7.在这个游戏里,唯一存在的“内幕”,就是基于你对庄的实力,打法,要做多大的盘子很了解的情况下做一个信息差套利。
所谓的内幕,并不是什么稀缺的消息,都只是筹码分配过程中的工具而已。
792
同步几个关键变化:
1.从过去十天数据可以看出,庄并不太愿意大波动洗盘,还是一直在护,10天净流入1.6M。
2.之所以净流入这么多还没怎么涨,一方面是因为之前加了币的单边池,目前单边池币和sol的比例有所降低,原来是4.5∶1,现在是2.7∶1。另一方面是因为sol跌了。
3.原项目方10天前砸了1.3M,目前还有大概1%筹码,剩下筹码也加进了池子。
4.最动荡的时间大概已经过去了,静待花开吧。


小人物2025年7月28日
更新下 $pythia 的最新看法:
1.上周 $pythia 在100M位置经历了大量的换手,很多人的止盈位都在100M,估计是把做市砸急了,刚突破100M的前两天还是一直接货的,大概接了几M的货。
21-22号那么多人卖出的情况下还净流入快2M,到了23号庄改变策略开始洗盘,估计也是觉得子弹打出去太多了,毕竟到现在已经花了10M以上。
洗盘带动了不少散户出逃,能看的出洗的也挺急的,我以为至少得洗个一两天吧,结果来个撤池子然后秒拉到100M。
之所以洗的这么急很快就拉回来, @druzbtc 和我说的是玩这个盘的很多玩家承受不了太大波动,所以洗盘也不会洗的太深。
2.这个月大概率就是洗盘震荡为主了,跌也跌不下去,涨也涨不起来,这个时间是把拿不住的洗出去,因为他们挂了个单边池,所以很多人大概率也不会买,甚至会卖出。
有意思的是他们这个盘好像也不需要什么币圈的玩家来买,基本上都是庄自己拉和线下客户买,这种好处是波动较小,比较稳。
我一直认为这个盘不计成本拉盘的打法我们看不懂是有可能有人会在更高的位置接他们,我们坐稳就行了,希望这几天洗完8月来个新高度。🤣

5.45K
昨天看到评论区有不少人觉得,无论机制怎么变,这个市场依然还是攒局割韭菜、伪创新这种情况。
其实我挺能理解的,这也是行业的现状。
但很多人理解的信任,其实只是叙事创新层面的口号,这是完全没有抓手的一种相信。
这跟我讨论的信任有本质性的区别。
我讨论的信任,是一种可被验证的商业模式,是有具体的落点和抓手的。
而这个信任飞轮,是需要发起人先下注,先以身作则的践行和承担信任的成本,这个飞轮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其实可以很简单的算个账,如果这个以信任为基石的飞轮时效了,谁的损失是最大?
那一定是飞轮的发起者,因为会失去社区,失去合作方,那么所有早期投入的成本就付诸东流了。
所以至少会有一个事实,不会辜负早期相信的人,因为这是非常负EV的行为。
信任这件事不是看你说了什么,而是你真正做了什么。
所以验证也没那么复杂,你只需要看他是不是在为信任持续投入。毕竟这个市场什么都可以包装,但只有真金白银的下注无法伪装。
在目前这样信任崩塌的环境里,还有像@unicornverse_io 这样愿意实名站出来,投入真金白银扛起信任的大旗,其实是比较稀缺的。
对我们来说,也没有任何坏处,但如果这条难而正确的路真的走通了,可能这个行业就多了一点希望。

小人物8月4日 11:14
消失的信任
最近反复在思考一个问题:VC 币为什么崩了?
表面看,可能是情绪低迷、流动性差;但本质上,是整个行业的信任机制正在崩塌。
任何一个项目基本上由这四个角色构成:项目方、投资人、做市商、社区。理论上,这四方理应是共建共赢;
但现状是,越来越像一场“谁跑得快,谁就赢”的零和游戏。
大家彼此提防、互不信任,甚至不惜互相欺骗,只为跑的更快。
这种结构的问题不仅不能形成信任,还会放大人性弱点,贪婪、短视和机会主义。
久了,我们也会默认这个行业充满了欺骗,却忘了区块链最核心的价值并不是博弈,而是共识和信任。
很多人只是看到信任在崩,却忽略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凡是可以向下坍塌的东西,也一定可以向上。
所以,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就是:这四方的信任应该如何构建?
答案恐怕不在四个角色本身,而是要跳出单一的角色视角,从机制上构建正和博弈的信任关系。
如果从商业模式的角度去看,关键是找到那个承载信任的支点,并打造成自己的核心能力,然后再围绕这个支点,建立起迭代反馈的机制。
而这四个角色中,真正具备构建信任支点的,其实就只有投资人和做市商这两个角色。
那么,这两个支点又该如何撬动信任飞轮?
以这两个角色作为核心能力的支点,当能力越强,就越能为社区创造价值。通过将早期利润让利给社区,让相信的人赚到了钱,从而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价值共鸣,最终推动社区又反哺回自己的核心能力。
长此以往,也会有越来越多的项目方主动寻求合作,在优质项目的挑选上也有了真正的选择权。
能力带来价值,价值带来信任,信任又反哺能力。这或许才是符合商业逻辑驱动的解法。
在当下的行业,我目前所看到的,有能力且有机会做成这件事的,似乎只有UV。
8.64K
可能是受文化影响,中国的创始人在应用层创新(贴近用户需求、快速迭代的微创新)和运营效率(用户增长、精细化运营)方面一直世界级领先。
相对来说老外更倾向于基础技术和底层架构。这种现象不仅在web2,在web3也是一样。

Star8月4日 09:12
安全不是一个功能,而是基础。
很自豪看到 @OKX Wallet 在 @CertiK 的 Skynet 排行榜上以整体安全评分排名第一。
自我保管只有在用户可以信任技术的情况下才能有效。
我们正在构建 Web3 中最安全的钱包。
3.99K
消失的信任
最近反复在思考一个问题:VC 币为什么崩了?
表面看,可能是情绪低迷、流动性差;但本质上,是整个行业的信任机制正在崩塌。
任何一个项目基本上由这四个角色构成:项目方、投资人、做市商、社区。理论上,这四方理应是共建共赢;
但现状是,越来越像一场“谁跑得快,谁就赢”的零和游戏。
大家彼此提防、互不信任,甚至不惜互相欺骗,只为跑的更快。
这种结构的问题不仅不能形成信任,还会放大人性弱点,贪婪、短视和机会主义。
久了,我们也会默认这个行业充满了欺骗,却忘了区块链最核心的价值并不是博弈,而是共识和信任。
很多人只是看到信任在崩,却忽略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凡是可以向下坍塌的东西,也一定可以向上。
所以,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就是:这四方的信任应该如何构建?
答案恐怕不在四个角色本身,而是要跳出单一的角色视角,从机制上构建正和博弈的信任关系。
如果从商业模式的角度去看,关键是找到那个承载信任的支点,并打造成自己的核心能力,然后再围绕这个支点,建立起迭代反馈的机制。
而这四个角色中,真正具备构建信任支点的,其实就只有投资人和做市商这两个角色。
那么,这两个支点又该如何撬动信任飞轮?
以这两个角色作为核心能力的支点,当能力越强,就越能为社区创造价值。通过将早期利润让利给社区,让相信的人赚到了钱,从而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价值共鸣,最终推动社区又反哺回自己的核心能力。
长此以往,也会有越来越多的项目方主动寻求合作,在优质项目的挑选上也有了真正的选择权。
能力带来价值,价值带来信任,信任又反哺能力。这或许才是符合商业逻辑驱动的解法。
在当下的行业,我目前所看到的,有能力且有机会做成这件事的,似乎只有UV。
214.83K
热门
排行
收藏
链上热点
X 热门榜
近期融资
最受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