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話題
#
Bonk 生態迷因幣展現強韌勢頭
#
有消息稱 Pump.fun 計劃 40 億估值發幣,引發市場猜測
#
Solana 新代幣發射平臺 Boop.Fun 風頭正勁
如果你讀到一條 zone2 的推文:
在有氧運動中,你基本上想要訓練到你的身體能夠承受的程度("能夠承受" 是關鍵,如果你受傷或生病的頻率太高,或者心理上更高的訓練量意味著你在這項運動中能夠持續的年限會減少 -> 你的身體無法承受這一切)
在 zone2 中投入大量精力讓你能多訓練一點。也許你可以在一週內在 zone3 中訓練 4 小時,或者你可以在一週內訓練 6 小時,其中 5 小時在 zone2,1 小時在 zone4。6 小時可能比 4 小時更好,因此 zone2 的重點允許更具生產力的一週。
基本上就是這樣——你更好的表現是因為更多的訓練,而不是因為區域2訓練。
如果你的身體每週可以訓練10小時,但只有時間訓練5小時,那麼就以更高的強度進行一些/大量訓練,而不是僅僅讓你的身體承受50%的恢復能力。
Zone2 已經變成了一種奇怪的魔法藥丸崇拜,來自於一些影響者/播客主持人,我經常聽到人們的興趣不在於「進入自行車運動」,而是在於「進入 Zone2 自行車運動」。因為他們喝了某種 Kool-Aid,導致了 Zone2 或死的心態。
如果你去跟一位東非跑者談論如何提高跑步能力——他可能從來不會使用「區域」這個詞,然而你最喜歡的播客主持人,沒有真正的經驗/成功/資歷,卻讓你相信這是聖杯。
這是一條小眾的推文,但很多人最終都會大幅誤用這個概念。專業人士的能力非常強,很多他們認為簡單的東西實際上是區域1,而我們的表現如此糟糕,以至於無法保持在區域2,妥協讓一些區域3的努力比拒絕進行更長/更高強度的訓練要好。
@SalsaTekila(可能不值得進一步研究。但你可能會開始聽到更多提到它的消息)
@SalsaTekila 你會看到一些在馬拉松中跑得低於3小時的選手,在5公里賽中卻無法達到馬拉松的配速(如果他們每週跑兩次400米,他們達到2:50的目標會比每週多跑30英里,配速10分鐘要容易得多)
8.09K
熱門
排行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