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的框架。在認識論的其他地方,找出錯誤的方向(假陽性與假陰性)是關鍵。完全不出錯並不是一個選項;那麼,哪種錯誤更好?相應地調整過程。 懷疑一切,你將不會相信任何真理。接受一切,你將不會懷疑任何謊言。 那麼,對於比特幣的問題是:根據迄今為止的實證結果,犯錯是擁有過多的錯誤更好,還是擁有過少的錯誤更好?
Bit Paine ⚡️
Bit Paine ⚡️8月8日 04:28
對比於對比特幣的信心過高,信心過低更為危險。 後者不可避免地成為前者,因為後悔過早賣出的人遠比過晚賣出的人多得多。
我天生就是個笛卡爾式的人;我本能地認為假陽性比假陰性更糟。因此,我有一種懷疑的偏見。 不過,我從經驗中學到,這種懷疑對我自己的幸福和(敢說是,認識論的)健康是危險的。
人們常常說,個人的風險函數隨時間而變化;年輕人應該承擔比年長者更多的風險(在損失的方向上犯錯),而年長者則應該在放棄收益的方向上犯錯。 我懷疑,在認識論中也適用類似的觀點。對每個人來說,並不存在一個最佳的錯誤向量。相反,它在不同的人、環境和風險中有所不同。有些人應該比其他人更容易相信或更懷疑。 注意:這種形式的認識相對主義並不意味著認識主觀主義(正確信念形成的標準仍然可以是客觀的且獨立於立場),也不意味著實用主義的侵蝕。這很好,因為我討厭這兩種觀點!
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