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迎來了一個新的天才。 邁克爾·特魯爾年僅 25 歲,就打造出一個估值 3 億美元的代碼編輯器,甚至讓 GitHub Copilot 看起來像個玩具。 通過消除編碼中枯燥重複的部分,他讓開發者能在幾分鐘內完成過去幾天才能完成的工作。 這是他的故事:🧵
來認識一下引領 Cursor 革命的 MIT 輟學生團隊: 邁克爾·特魯爾、蘇阿雷·阿西夫、阿曼·桑格、阿維德·盧內馬克 這支只有 60 人左右的團隊,打造出了一家估值 26 億美元的編程科技公司。 他們開發了定製化的 AI 模型,讓工程師的工作效率提高了 10 倍。
Cursor 的 CEO 邁克爾·特魯爾,不只是想造出一個更好的代碼編輯器。 他的目標?發明一種全新的編程方式。 “一個後代碼時代……在這個時代裡,工程師更像是在做邏輯設計。”
但外界對 Cursor 最大的誤解是: 這並不是套了個 ChatGPT 外殼的工具。 在 Cursor 中的每一個神奇瞬間,背後都是他們自主研發的 AI 模型 —— 這是他們最初創業時根本沒想到會做的事情。
當前 AI 編程領域陷入了兩種錯誤的思維框架: 1. “未來還是現在的樣子,只是加上了 AI 輔助” 2. “你只要和機器人聊天,它就能自動構建一切” Cursor 認為,這兩種設想從根本上就錯了。
未來的編程,不會是 TypeScript 或 Python 這種語言。 也不會是聊天機器人(因為太不精準)。 它將是一種全新的軟件邏輯表達方式,更像英語 —— 一種可以自由修改和控制的高級偽代碼。
在這個新世界裡,什麼能力最重要? 是“品位”。 “工程師的工作會更像邏輯設計師……你要清楚表達出自己希望每個部分怎麼運行。”
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工程師反而可以不那麼小心了。 現在的編程需要極高的準確性和細緻度。 而未來的工程師,關注點將更多放在整體設計決策上,而不是細節實現上。
那 AI 的護城河在哪裡? “對我們這樣的人來說這可能有點殘酷,但對整個世界來說是好事:這個行業還有很多技術能被突破。” 這個市場不適合安於現狀的人,因為發展空間實在太大。
為什麼微軟的 Copilot 沒能一統市場? 1. 這個市場對現有巨頭並不友好 2. 用戶可以輕鬆嘗試其他工具並判斷哪個更好 3. 最初的 Copilot 團隊已經分散跳槽到其他公司了
他們學到的最大教訓是什麼? “很多公司招人太快,而我們一開始其實招得很慢。” 他們有意推遲擴張團隊,是為了找到真正合適的人 —— 那種既有求知慾,也理智坦誠的人。
AI 會取代工程師嗎?短期內不會。 “對軟件的需求是長期存在的……如果你能把開發成本降低 10 倍,我們就能在電腦上做更多的事。”
想要用好 Cursor 這樣的工具? 1. 把任務拆成小塊,而不是一下子丟給 AI 一大段提示詞 2. 明確測試 AI 的能力邊界(最好在副項目上,而不是生產環境中) 3. 培養判斷力,搞清楚什麼方法有效,什麼無效
24.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