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话题
#
Bonk 生态迷因币展现强韧势头
#
有消息称 Pump.fun 计划 40 亿估值发币,引发市场猜测
#
Solana 新代币发射平台 Boop.Fun 风头正劲
传统行业 —— 根据你的盈利水平和所处赛道进行合理估值,连续三年盈利可上市 IPO 融资。
币圈 —— 根据攒局人的能量进行融资,脑袋一拍就是估值,项目可以不赚钱,上所卖币赚钱就行了。

2025年7月28日
【Web3 VC的融资和估值是怎么来的?】
你有没有好奇过,为什么同样是融资1千万美元的项目,有的估值是1个亿,有的估值是2个亿?
你有没有疑惑过,影响web3项目融资额和估值关系的变量有哪些?
为什么有的项目能把估值抬到天上,但TGE之后便一路破发;而有的项目无人在意悄悄低开,却能连续好几天涨服众人?
在一个VC项目中——项目方做局,VC打钱,交易所上币,散户接盘👉这四方力量,究竟是如何博弈的?
————————————————
上面这些问题也是我面对VC币一直以来的困惑🤔——对于web3项目,多少钱的融资应该对应多少钱的估值呢?
于是,我根据rootdata上所有可查询的数据,汇总了615个项目的融资额和估值,整理成了一张详细的表格,并对其中的数据进行了分析。
✅先说最最核心的数据结论:600多个项目的“估值/融资总额”倍数的中位数是10,平均数是12,这是最核心的benchmark,也是我认为最有参考价值的数据。
这意味着,普遍而言,当一个 Web3 项目获得 1 千万美元的 VC 融资时,其在融资阶段被认可的估值通常在 1 亿美元左右。
对于我们普通散户投资者来说,这个数字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它提供了一个快速判断项目估值是否“普遍合理”的标尺。如果你看到一个项目以远超这个平均水平的倍数进行融资(比如 1 千万融资,估值却是 2 亿甚至 3 亿),那么你就需要提高警惕了。这可能预示着项目估值存在泡沫,或者早期投资者对项目未来 FDV 的期望被过度推高,从而增加了你作为二级市场接盘方的风险。
————————————————
接下来是正文部分,首先长文预警⚠️本文将会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方法论:研究这个数据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
2️⃣数据来源
3️⃣数据的分析与解读:融资额和估值的相关性,“估值/融资”的平均数&中位数,不同的融资轮次、融资金额、融资年份对“估值/融资”的影响
4️⃣不同市场环境下,项目方、VC、交易所、普通投资者的关系推演
5️⃣结论:数据的参考意义和不足之处
————————————————
🟢【第一部分:方法论】🟢(有点长,但是建议阅读)
传统的风险投资模式中,融资额与估值的关系清晰明了。一个项目获得 X 金额的融资,对应的投后估值是 Y,那么 VC 理论上获得的股权比例便是 X/Y。这个股权比例在传统公司中通常是透明的、受法律约束的,并被记录在Cap Table中。它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项目自身的吸引力与潜力: 项目的技术创新、市场规模、团队背景等。
-项目方的议价能力: 如果项目受到众多 VC 追捧,项目方自然有更强的议价权,能以更高估值出让更少股权。
-项目所处的阶段: 早期项目风险高,估值模型可能基于未来预测如现金流折现,可能出让更多股权;而后期项目有营收和用户基础,估值更为成熟和稳定。
-市场环境: 牛市下整体估值水平会更高。
然而,当我们将目光转向加密货币领域,情况则变得截然不同,且更为复杂。传统的估值逻辑和“融资额/估值 = 持币比例”这一等式,在这里面临着巨大的变形👇
✅加密货币领域与传统 VC 投资的巨大区别
在 Web3 投资中,存在以下几个关键区别,使得简单套用传统估值逻辑变得困难重重:
1️⃣持币比例与代币经济学的高度不透明性:
-与传统股权的 Cap Table 不同,Web3 项目的代币初始分配比例以及详细的解锁和锁仓时间表,往往不是强制公开或完全透明的。
-模糊用途的代币储备(如“生态系统基金”或“社区基金”)的最终分配和使用缺乏明确监管,为项目方和早期投资者提供了操作空间,使得 VC 实际获得的“有效持币比例”可能远超其名义上的“融资额/估值”比例。
-代币供应量也可能是动态变化的(通胀/通缩),进一步增加了不确定性。
2️⃣估值逻辑的多元与弹性:
-Web3 项目的估值,除了传统方法,还深度依赖于代币经济模型、社区规模与活跃度、网络效应、赛道热度以及市场情绪。
-很多时候,估值并非严格基于项目的实际情况或现金流,而更像是一种【需求定价法】❗️即根据项目方“希望融到多少钱”和 VC “预期赚多少倍”来倒推。
特别是在牛市中,项目方和 VC 有【动机】和【机会】合谋,可能以“退出时的流动性和预期回报”为基准来倒推当前的估值,而不是反过来根据正常的实际成本和持币比例来定价。这使得估值更像是TGE时 FDV的一个“预期锚点”。
3️⃣信息不对称与监管滞后:
Web3 领域缺乏成熟、统一的监管框架和强制性信息披露要求。这导致信息高度不对称,项目方和 VC 拥有远超普通散户的信息优势。这为项目方和 VC 利用规则弹性、进行利益最大化的操作提供了土壤。
✅那么,“估值/融资比例”在 Web3 领域有何实际意义?
尽管存在上述复杂性,“估值/融资比例”在加密货币领域仍然具有横向对比意义和指导价值:
1️⃣衡量市场预期:
它成为了项目 TGE 后,市场判断其 FDV 是否合理或破发的一个重要参照基准。
2️⃣揭示 VC 的稀释成本
从 VC 角度看,这个比例显示了他们在“纸面估值”上为获得相应代币份额所付出的“稀释成本”。比例越高,意味着他们在名义上获得的代币份额越少。
然而,这种名义上的稀释,可能掩盖了 VC 通过其他渠道(如额外代币分配、优惠条款)获得的实际利益,使得他们的“有效持币比例”可能高于名义值。研究这个比例,有助于我们推测 VC 和项目方之间是否存在这样的“隐性交易”。
3️⃣洞察市场情绪与行业泡沫:
通过对大量项目数据的分析,这个比例的平均值和中位数(10-12),可以作为当前市场环境下 Web3 项目普遍估值水平的 benchmark。
当个别项目的该比例显著高于行业均值时,这应该成为一个强烈的警示信号。它可能预示着过度炒作、估值泡沫,以及项目方和早期 VC 存在高度一致的“推高估值、高位出货”的短期动机,将巨大的风险转嫁给后续的二级市场散户投资者。
————————————————
🟢【第二部分:数据来源】🟢(可以跳过😂)
为了深入分析 Web3 项目的融资与估值关系,本文的数据均来源于 @RootDataCrypto 。
【数据收集方式与范围】
-手动收集: 鉴于 RootData 网站 API 接口的高昂费用,本次数据收集工作完全通过纯手动方式完成(电子乞丐实锤了😢)。这保证了对每个项目数据的审阅,但也意味着收集过程耗时较长。
-筛选标准:
1️⃣以“估值”为核心筛选条件: 本研究主要关注融资额与估值的关系,因此只收集了所有在 RootData 上公开披露了具体估值金额的项目。
2️⃣剔除无效数据:融资金额非明确数字: 排除了那些融资金额未公开、或未披露具体数字(如“数百万美元”、“未公开”)的项目。面向普通投资者的融资轮次: 剔除了 IDO、Public Sale等直接面向普通投资者的融资轮次。
-数据处理逻辑:
1️⃣总融资金额的计算: 对于每个项目,其总融资金额是将其所有 VC 融资轮次(种子轮、A 轮、B 轮等)的融资金额进行加总。
2️⃣估值的选取: 为了尽可能反映项目在某一时点的最新机构认可估值,我们统一选取了项目有记录的最后一轮估值数据。
【数据的局限性与权衡】
需要明确指出的是,尽管付出了大量努力进行数据收集与筛选,但受限于以下因素,本次研究的数据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手动收集的潜在误差: 个别项目数据可能存在偏误,尽管已尽力核对,但未能进行从头到尾的完整校对。
-数据时效性与公开性: 并非所有项目的估值和融资细节都完全公开。部分项目的最新融资信息可能尚未被收录或披露不详。
-未统计 TGE FDV 数据: 本研究的核心分析基于 VC 融资阶段的估值数据,尚未获取项目 TGE 当日的 FDV 数据进行更进一步的对比和验证。这将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Flag 🚩+1)。
————————————————
🟢【第三部分:数据的分析与解读】🟢
✅【融资额和估值的相关性】
图表1️⃣:散点图:融资总额与估值金额的相关性(对数刻度)
【数据结论】:
⭕️总融资金额与最后一次估值金额的相关系数: 0.80
⭕️结论: 相关系数接近 1 表示强正相关,意味着融资金额越大,估值金额也倾向于越大,这符合投资的普遍逻辑。
一些项目可能用相对较少的融资额获得了较高的估值(点位于平均趋势线上方),而另一些项目则可能需要更多的融资额才能达到类似的估值(点位于平均趋势线下方)。这种分散性正是我们后续深入探讨的“估值/融资比例”的意义所在。
✅【“估值/融资”倍数的分布以及平均数&中位数】
图表2️⃣3️⃣:不同档位的“估值/融资”的项目数量(直方图和饼图)
【数据结论】:
⭕️“估值/融资比例”的平均值: 12.36;
“估值/融资比例”的中位数: 10.00
⭕️大部分项目的估值/融资倍数都集中在 5-10档位(211 个项目,占 34.3%)和 10-15档位(183 个项目,占 29.8%)。
⭕️约 85% 的项目,“估值/融资倍数”小于 20 倍。
【深入解读】:
-中位数 10.00 :意味着一半的项目其估值是融资额的 10 倍或以下,而平均数 12.36 则略高,表明存在少数极端高估值的项目拉高了平均值。
-64%的项目集中在 5-15 倍区间:这说明 Web3 VC 投资多数项目在融资阶段仍会遵循一定的市场共识,避免过于离谱的估值。这个区间可能被视为市场在项目吸引力与 VC 风险回报之间找到的平衡点。
-约 85% 项目小于 20 倍:这间接说明了,对于散户而言,如果看到一个项目“估值/融资比例”超过 20 倍,可能需要极其谨慎⭕️因为这已远超行业普遍水平,要么项目拥有颠覆性潜力,要么存在严重的估值泡沫,或者 VC 的实际利益并非我们表面看到的那么简单(划重点)⭕️。
✅【融资金额对“估值/融资”倍数的影响】
图表4️⃣:不同融资金额下的加权平均“估值/融资”倍数(表格,反映该档位总资本的效率)
图表5️⃣:不同融资金额下“估值/融资”的平均数与中位数 (两个柱状图)
【数据结论】:
加权平均: 0-100 万美元档位和 6000 万-1 亿美元档位的加权平均倍数显著高于其他档位。1 亿-3 亿美元档位也相对较高,位列第三。
平均数与中位数: 0-100 万美元档位同样在平均数和中位数上远超其他所有档位。6000 万-1 亿美元档位在平均数和中位数上也表现突出。其他大多数档位的平均数和中位数都集中在 10-12 左右。
【解读】:
⭕️0-100 万美元档位(极早期项目,高倍数领跑):
无论从加权平均、平均数还是中位数来看,这个最小融资档位的“估值/融资”倍数都表现出最显著的膨胀。
此时项目仅有概念、白皮书或极早期原型,风险最高。但如果成功,回报潜力也最大,因此投资者愿意接受更高的“估值溢价”。(但需要注意,0-100万融资的项目有许多都并没有发币,参考价值有限)
⭕️6000 万-1 亿美元档位(中后期冲刺,估值次高):
这个档位在加权平均、平均数和中位数上均表现出较高的估值倍数,仅次于极早期。
这一类项目在各自赛道中已崭露头角,具备成为“明星项目”的潜力,吸引了更多机构投资者的关注和竞争,从而推高了估值倍数。投资者可能看重其即将爆发的增长潜力和接近退出(TGE)的临近性,愿意支付较高的溢价。
⭕️1 亿-3 亿美元档位(大型项目,稳健且高位):
这个档位在加权平均倍数中位列第三高,且总融资额和总估值规模都非常庞大。
达到这一规模的项目通常已是各自赛道的头部玩家,具备成为“独角兽”的潜力。投资这类项目,除了财务回报,可能还伴随着战略布局、生态合作等考量,吸引了更多传统机构或战略投资者入场,他们对估值倍数的接受度可能更高。
⭕️3 亿美元以上档位(巨无霸项目,估值趋于理性):
这个最高融资档位的加权平均倍数反而相对居中(11.03)。
达到如此大规模融资的项目,通常已经非常成熟,此时估值可能更接近传统企业的理性估值方法,注重项目的现金流、用户规模等硬性指标。 投资这类巨型项目的 VC 或后期投资者可能更注重投资的确定性和风险控制,对估值倍数的期望更为稳健。
——👇图片太多,剩下的见下一个thread👇——




1.57K
热门
排行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