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話題
#
Bonk 生態迷因幣展現強韌勢頭
#
有消息稱 Pump.fun 計劃 40 億估值發幣,引發市場猜測
#
Solana 新代幣發射平臺 Boop.Fun 風頭正勁
【Web3 VC的融資和估值是怎麼來的? 】
你有沒有好奇過,為什麼同樣是融資1千萬美元的專案,有的估值是1個億,有的估值是2個億?
你有沒有疑惑過,影響web3專案融資額和估值關係的變數有哪些?
為什麼有的專案能把估值抬到天上,但TGE之後便一路破發; 而有的項目無人在意悄悄低開,卻能連續好幾天漲服眾人?
在一個VC專案中——專案方做局,VC打錢,交易所上幣,散戶接盤👉這四方力量,究竟是如何博弈的?
————————————————
上面這些問題也是我面對VC幣一直以來的困惑🤔——對於web3專案,多少錢的融資應該對應多少錢的估值呢?
於是,我根據rootdata上所有可查詢的數據,匯總了615個專案的融資額和估值,整理成了一張詳細的表格,並對其中的數據進行了分析。
✅ 先說最最核心的數據結論:600多個專案的「估值/融資總額」倍數的中位數是10,平均數是12,這是最核心的benchmark,也是我認為最有參考價值的數據。
這意味著,普遍而言,當一個 Web3 項目獲得 1 千萬美元的 VC 融資時,其在融資階段被認可的估值通常在 1 億美元左右。
對於我們普通散戶投資者來說,這個數位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它提供了一個快速判斷專案估值是否“普遍合理”的尺規。 如果你看到一個專案以遠超這個平均水準的倍數進行融資(比如 1 千萬融資,估值卻是 2 億甚至 3 億),那麼你就需要提高警惕了。 這可能預示著專案估值存在泡沫,或者早期投資者對項目未來 FDV 的期望被過度推高,從而增加了你作為二級市場接盤方的風險。
————————————————
接下來是正文部分,首先長文預警⚠️本文將會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1️⃣方法論:研究這個數據的原因和意義是什麼
2️⃣數據來源
3️⃣數據的分析與解讀:融資額和估值的相關性,“估值/融資”的平均數&中位數,不同的融資輪次、融資金額、融資年份對“估值/融資”的影響
4️⃣不同市場環境下,專案方、VC、交易所、普通投資者的關係推演
5️⃣結論:數據的參考意義和不足之處
————————————————
🟢 【第一部分:方法論】🟢(有點長,但是建議閱讀)
傳統的風險投資模式中,融資額與估值的關係清晰明瞭。 一個項目獲得 X 金額的融資,對應的投后估值是 Y,那麼 VC 理論上獲得的股權比例便是 X/Y。 這個股權比例在傳統公司中通常是透明的、受法律約束的,並被記錄在Cap Table中。 它的高低,主要取決於:
-專案自身的吸引力與潛力: 專案的技術創新、市場規模、團隊背景等。
-專案方的議價能力: 如果專案受到眾多 VC 追捧,專案方自然有更強的議價權,能以更高估值出讓更少股權。
-專案所處的階段: 早期項目風險高,估值模型可能基於未來預測如現金流折現,可能出讓更多股權; 而後期專案有營收和用戶基礎,估值更為成熟和穩定。
-市場環境: 牛市下整體估值水準會更高。
然而,當我們將目光轉向加密貨幣領域,情況則變得截然不同,且更為複雜。 傳統的估值邏輯和「融資額/估值 = 持幣比例」這一等式,在這裡面臨著巨大的變形 👇
✅ 加密貨幣領域與傳統 VC 投資的巨大區別
在 Web3 投資中,存在以下幾個關鍵區別,使得簡單套用傳統估值邏輯變得困難重重:
1️⃣持幣比例與代幣經濟學的高度不透明性:
-與傳統股權的 Cap Table 不同,Web3 專案的代幣初始分配比例以及詳細的解鎖和鎖倉時程表,往往不是強制公開或完全透明的。
-模糊用途的代幣儲備(如“生態系統基金”或“社區基金”)的最終分配和使用缺乏明確監管,為專案方和早期投資者提供了操作空間,使得 VC 實際獲得的“有效持幣比例”可能遠超其名義上的“融資額/估值”比例。
-代幣供應量也可能是動態變化的(通脹/通縮),進一步增加了不確定性。
2️⃣估值邏輯的多元與彈性:
-Web3 專案的估值,除了傳統方法,還深度依賴於代幣經濟模型、社區規模與活躍度、網路效應、賽道熱度以及市場情緒。
-很多時候,估值並非嚴格基於專案的實際情況或現金流,而更像是一種【需求定價法】❗️即根據專案方“希望融到多少錢”和 VC “預期賺多少倍”來倒推。
特別是在牛市中,專案方和 VC 有【動機】和【機會】合謀,可能以“退出時的流動性和預期回報”為基準來倒推當前的估值,而不是反過來根據正常的實際成本和持幣比例來定價。 這使得估值更像是TGE時 FDV的一個「預期錨點」。。
3️⃣信息不對稱與監管滯後:
Web3 領域缺乏成熟、統一的監管框架和強制性資訊披露要求。 這導致資訊高度不對稱,專案方和 VC 擁有遠超普通散戶的信息優勢。 這為專案方和 VC 利用規則彈性、進行利益最大化的操作提供了土壤。
✅ 那麼,「估值/融資比例」在 Web3 領域有何實際意義?
儘管存在上述複雜性,「估值/融資比例」在加密貨幣領域仍然具有橫向對比意義和指導價值:
1️⃣衡量市場預期:
它成為了專案 TGE 后,市場判斷其 FDV 是否合理或破發的一個重要參照基準。
2️⃣揭示 VC 的稀釋成本
從 VC 角度看,這個比例顯示了他們在「紙面估值」上為獲得相應代幣份額所付出的「稀釋成本」。 比例越高,意味著他們在名義上獲得的代幣份額越少。
然而,這種名義上的稀釋,可能掩蓋了 VC 通過其他管道(如額外代幣分配、優惠條款)獲得的實際利益,使得他們的“有效持幣比例”可能高於名義值。 研究這個比例,有助於我們推測 VC 和專案方之間是否存在這樣的「隱性交易」。
3️⃣洞察市場情緒與行業泡沫:
通過對大量項目數據的分析,這個比例的平均值和中位數(10-12),可以作為當前市場環境下Web3專案普遍估值水準的 benchmark。
當個別專案的該比例顯著高於行業均值時,這應該成為一個強烈的警示信號。 它可能預示著過度炒作、估值泡沫,以及專案方和早期 VC 存在高度一致的“推高估值、高位出貨”的短期動機,將巨大的風險轉嫁給後續的二級市場散戶投資者。
————————————————
🟢 【第二部分:數據來源】🟢(可以跳過😂)
為了深入分析 Web3 專案的融資與估值關係,本文的數據均來源於 @RootDataCrypto 。
【數據收集方式與範圍】
-手動收集: 鑒於 RootData 網站 API 介面的高昂費用,本次數據收集工作完全通過純手動方式完成(電子乞丐實錘了😢)。 這保證了對每個項目數據的審閱,但也意味著收集過程耗時較長。
-篩選標準:
1️⃣以「估值」為核心篩選條件: 本研究主要關注融資額與估值的關係,因此只收集了所有在 RootData 上公開披露了具體估值金額的專案。
2️⃣剔除無效數據:融資金額非明確數位: 排除了那些融資金額未公開、或未披露具體數位(如“數百萬美元”、“未公開”)的專案。 面向普通投資者的融資輪次: 剔除了 IDO、Public Sale等直接面向普通投資者的融資輪次。
-數據處理邏輯:
1️⃣總融資金額的計算: 對於每個專案,其總融資金額是將其所有 VC 融資輪次(種子輪、A 輪、B 輪等)的融資金額進行加總。
2️⃣估值的選取: 為了盡可能反映專案在某一時點的最新機構認可估值,我們統一選取了專案有記錄的最後一輪估值數據。
【數據的局限性與權衡】
需要明確指出的是,儘管付出了大量努力進行數據收集與篩選,但受限於以下因素,本次研究的數據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手動收集的潛在誤差: 個別項目數據可能存在偏誤,儘管已盡力核對,但未能進行從頭到尾的完整校對。
-數據時效性與公開性: 並非所有專案的估值和融資細節都完全公開。 部分專案的最新融資資訊可能尚未被收錄或披露不詳。
-未統計 TGE FDV 數據: 本研究的核心分析基於 VC 融資階段的估值數據,尚未獲取專案 TGE 當日的 FDV 數據進行更進一步的對比和驗證。 這將是未來研究的方向( Flag 🚩 +1)。
————————————————
🟢 【第三部分:數據的分析與解讀】 🟢
✅ 【融資額和估值的相關性】
圖表⃣ 1️:散點圖:融資總額與估值金額的相關性(對數刻度)
【數據結論】:
⭕️ 總融資金額與最後一次估值金額的相關係數: 0.80
⭕️ 結論: 相關係數接近 1 表示強正相關,意味著融資金額越大,估值金額也傾向於越大,這符合投資的普遍邏輯。
一些專案可能用相對較少的融資額獲得了較高的估值(點位於平均趨勢線上方),而另一些專案則可能需要更多的融資額才能達到類似的估值(點位於平均趨勢線下方)。 這種分散性正是我們後續深入探討的「估值」融資比例」的意義所在。
✅ 【“估值/融資”倍數的分佈以及平均數&中位數】
圖表⃣ 2️3️⃣:不同檔位的“估值/融資”的項目數量(直方圖和餅圖)
【數據結論】:
⭕️ “估值/融資比例”的平均值: 12.36;
“估值/融資比例”的中位數: 10.00
⭕️ 大部分專案的估值/融資倍數都集中在5-10檔位(211個專案,佔34.3%)和10-15檔位(183個專案,佔29.8%)。
⭕️ 約85%的專案,「估值/融資倍數」小於20倍。
【深入解讀】:
-中位數 10.00 :意味著一半的專案其估值是融資額的 10 倍或以下,而平均數 12.36 則略高,表明存在少數極端高估值的專案拉高了平均值。
-64%的專案集中在 5-15 倍區間:這說明 Web3 VC 投資多數專案在融資階段仍會遵循一定的市場共識,避免過於離譜的估值。 這個區間可能被視為市場在專案吸引力與 VC 風險回報之間找到的平衡點。
-約 85% 專案小於 20 倍:這間接說明瞭,對於散戶而言,如果看到一個專案“估值/融資比例”超過 20 倍,可能需要極其謹慎⭕️因為這已遠超行業普遍水準,要麼專案擁有顛覆性潛力,要麼存在嚴重的估值泡沫,或者 VC 的實際利益並非我們表面看到的那麼簡單(划重點)⭕️。
✅ 【融資金額對“估值/融資”倍數的影響】
圖表⃣ 4️:不同融資金額下的加權平均「估值/融資」倍數(表格,反映該檔位總資本的效率)
圖表⃣ 5️:不同融資金額下「估值/融資」的平均數與中位數 (兩個柱狀圖)
【數據結論】:
加權平均: 0-100 萬美元檔位和 6000 萬-1 億美元檔位的加權平均倍數顯著高於其他檔位。 1 億-3 億美元檔位也相對較高,位列第三。
平均數與中位數: 0-100 萬美元檔位同樣在平均數和中位數上遠超其他所有檔位。 6000 萬-1 億美元檔位在平均數和中位數上也表現突出。 其他大多數檔位的平均數和中位數都集中在 10-12 左右。
【解讀】:
⭕️0-100 萬美元檔位(極早期專案,高倍數領跑):
無論從加權平均、平均數還是中位數來看,這個最小融資檔位的“估值/融資”倍數都表現出最顯著的膨脹。
此時專案僅有概念、白皮書或極早期原型,風險最高。 但如果成功,回報潛力也最大,因此投資者願意接受更高的「估值溢價」。。 (但需要注意,0-100萬融資的專案有許多都並沒有發幣,參考價值有限)
⭕️6000 萬-1 億美元檔位(中後期衝刺,估值次高):
這個檔位在加權平均、平均數和中位數上均表現出較高的估值倍數,僅次於極早期。
這一類專案在各自賽道中已嶄露頭角,具備成為“明星專案”的潛力,吸引了更多機構投資者的關注和競爭,從而推高了估值倍數。 投資者可能看重其即將爆發的增長潛力和接近退出(TGE)的臨近性,願意支付較高的溢價。
⭕️1 億-3 億美元檔位(大型項目,穩健且高位):
這個檔位在加權平均倍數中位列第三高,且總融資額和總估值規模都非常龐大。
達到這一規模的專案通常已是各自賽道的頭部玩家,具備成為“獨角獸”的潛力。 投資這類專案,除了財務回報,可能還伴隨著戰略佈局、生態合作等考量,吸引了更多傳統機構或戰略投資者入場,他們對估值倍數的接受度可能更高。
⭕️3 億美元以上檔位(巨無霸專案,估值趨於理性):
這個最高融資檔位的加權平均倍數反而相對居中(11.03)。
達到如此大規模融資的專案,通常已經非常成熟,此時估值可能更接近傳統企業的理性估值方法,注重項目的現金流、用戶規模等硬性指標。 投資這類巨型專案的 VC 或後期投資者可能更注重投資的確定性和風險控制,對估值倍數的期望更為穩健。
——👇圖片太多,剩下的見下一個thread👇——




37.54K
熱門
排行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