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正在逐步取代外包和離岸工人 根據麻省理工學院(MIT)發布的《2025 年商業 AI 狀況》報告,人工智慧暫時還不會搶走你的飯碗。恰恰相反,AI 目前主要替代的是那些外包和離岸的勞動力。 為何值得關注: 正當美國員工感受到勞動力市場緊縮的壓力,並對白領裁員潮憂心忡忡時,MIT 的研究結果表明,AI 帶來的衝擊目前主要發生在更遠的地方,儘管其長期風險要大得多。 他們怎麼說: MIT 媒體實驗室“互聯 AI”小組負責人 Aditya Challapally 告訴 Axios:“目前似乎沒有任何裁員。……受影響最大的工作崗位本就是那些優先級較低或已經外包出去的。” • 報告指出,企業們發現,真正的收益來自於“替代業務流程外包(BPO)和外部機構,而不是裁減內部員工”。 放眼全局: Challapally 表示,雖然短期內有 3% 的工作可能被 AI 取代,但從長遠來看,這個數字可能接近 27%。 • 那些被認為是 AI 先行採用者的行業,正在最先感受到對勞動力的近期影響。 • 在科技和媒體這兩個行業中,超過 80% 的受訪高管預計未來兩年的招聘規模將會縮減。這兩個也是唯一顯示出明顯受到 AI 衝擊跡象的行業。 • 儘管如此,大多數受訪公司目前只是用 AI 來填補員工空缺,而不是直接替換他們。 數據說話: 目前,公司們並沒有解雇員工,而僅僅是取消了涉及外包勞動力的合同,這一策略正帶來財務上的收益。 • 後台辦公自動化也帶來了更高的投資回報,MIT 研究人員所研究的公司因此削減了 200 萬至 1000 萬美元的業務流程外包(BPO)開支。 • 其中一家被研究的公司,通過在一款 AI 工具上花費 8000 美元,每年節省了 800 萬美元。 弦外之音: 據估計,50% 的 AI 預算流向了銷售和市場營銷領域。 • 這可能表明,儘管後台辦公工具能節省更多資金,但前台辦公工具卻獲得了更多的投資。 • 這也可能是因為,衡量由 AI 驅動的前台辦公成果更加困難。(例如,很難判斷 AI 是否真的幫助你在一年內完成了更多銷售。) 洞悉關鍵: 對於那些押注 AI 將推動生產力增長的投資者來說,這份報告既帶來了希望,也揭示了風險。 • 在投資生成式 AI 的組織中,有 95% 沒有獲得任何投資回報。 • 但 Challapally 說,公司們確實看到了“生產力的顯著提升”。 核心要點: 如果 AI 能夠提升生產力,幫助公司削減成本,同時又不會引發大規模裁員,那麼對投資者而言,這可能是一個理想的“金髮姑娘”情景——既能推動盈利增長,又能避免普遍失業對經濟造成的拖累。
宝玉
宝玉8月17日 10:54
今天有個新聞在 Hacker News 上很火,新聞內容是加州失業率攀升至5.5%,全美墊底,科技業步履維艱:“求職市場太殘酷了”。 > 根據週五發布的州政府數據,加州七月份的失業率攀升至5.5%,位居全美各州之首。這背後是科技行業和其他辦公室工作崗位的持續疲軟以及招聘市場的低迷。 新聞將此歸因於科技行業的疲軟,因為該行業在加州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條新聞在 Hacker News 社區上討論激烈,大家從各自的視角分析了背後的深層原因,遠比新聞標題所揭示的更為複雜。 我覺得這個上面的討論比較好的總結了為什麼現在科技行業就業低迷。 1. 首先最核心的觀點是:告別“零利率時代”的多重後遺症 這是討論中最主流、最深刻的觀點。許多人認為,當前科技行業的困境並非單一因素造成,而是過去十年“零利率政策”(ZIRP, Zero Interest Rate Policy)時代的終結所引發的連鎖反應。 - 資本泡沫破裂:從大約2012年到2022年,極低的利率使得資本異常廉價。大量風險投資(VC)湧入科技行業,催生了無數依賴“燒錢”增長的商業模式,尤其是那些缺乏實際價值的加密貨幣(Crypto)和元宇宙(Metaverse)公司。隨著美聯儲加息,廉價資金的時代結束,這些公司的資金鏈斷裂,導致大量裁員和倒閉。 - 人才供需失衡:在ZIRP時代,科技行業的高薪神話吸引了大量人才湧入。大學的計算機科學(CS)項目大規模擴招,編程訓練營(boot camp)遍地開花,加上技術移民,導致軟件工程師的供給在十年間急劇增加。然而,隨著資本退潮,需求端(尤其是創業公司)急劇萎縮,造成了嚴重的人才過剩。 - 生物科技等行業的連帶效應:生物科技(Biotech)等同樣依賴長期、高風險投資的行業也遭受重創。這些行業對廉價資本的依賴性甚至超過軟件行業。ZIRP結束後,VC的資金逐漸枯竭,初創企業在用完“跑道資金”(runway)後無法獲得新一輪融資,只能裁員或倒閉。 > (by tqi): “在我看來,現在說‘AI’對軟件公司招聘產生實質性影響還為時過早。一個更合理的解釋是,在2012到2022年間,軟件工程師的人才供給大幅增加... 而在需求端,零利率時代的VC資金主要投向了那些扯淡的加密貨幣和元宇宙公司,它們大多沒能成功,導致現在市場上缺少能夠吸納這些人才的後期或新上市公司。” 2. 遠程辦公的“双刃劍”:全球化外包的新浪潮 COVID-19 疫情普及了遠程辦公(Work From Home, WFH),這在當時被許多開發者視為福音,但現在,其負面效應開始顯現。 - 為外包鋪平道路:當開發者們極力爭取完全遠程工作的權利時,他們可能沒有意識到,這也為公司將崗位外包到成本更低的國家打開了大門。既然大家都是遠程,公司為什麼不雇用一個薪資只有美國工程師1/5、同樣優秀的印度或東歐工程師呢? - “回不去了”的辦公室:一些評論者認為,科技公司推動的“返回辦公室”(Return to Office, RTO)政策,在某種程度上是為了保護本地就業崗位。一旦工作被證明可以100%遠程完成,那麼它就可以在全球任何地方完成,美國工程師的薪資優勢將不復存在。 - 外包質量的爭論:也有人反駁說,外包已經持續了幾十年,高質量的軟件開發仍然需要本地頂尖人才,因為溝通成本、時區差異和文化背景等問題難以解決。但支持外包觀點的用戶則認為,隨著遠程協作工具的成熟和管理模式的改進,這些障礙正被逐漸克服。 > (by aurareturn): “我從2022年起就在HN上說:所有支持完全遠程工作的北美開發者們,當你的公司決定用海外的人取代你時,你們會大吃一驚的。既然都是遠程,公司為什麼要花5倍的價錢雇你,而不是一個更努力、更少抱怨的海外員工呢?... 支持返回辦公室的命令,從長遠看,可能會保住你的職業生涯。” 3. AI的角色:是生產力工具、裁員藉口,還是資本“吸血鬼”? 關於人工智能(AI)在這次失業潮中的角色,討論呈現出複雜的分歧。 - 直接替代效應有限:大多數人同意,目前的AI還無法完全替代有經驗的軟件工程師。但它已經開始替代一些初級、重複性的工作,比如一些諮詢類的小任務。有顧問現身說法,稱客戶因為可以用ChatGPT解決一些小bug而不再聯繫他。 - 裁員的“完美藉口”:一個普遍的觀點是,AI成為了企業裁員和降本增效的“完美藉口”。即使裁員的根本原因是經濟下行或管理層決策,公司也樂於將其包裝成“擁抱AI、提升效率”的戰略調整。 - 資本的“黑洞”:AI扮演了另一個關鍵角色——它吸走了市場上僅存的、本可以流向其他科技領域的風險投資。VC們現在幾乎只對AI項目感興趣,這加劇了非AI領域初創公司的融資困難。 4. 科技行業的“鐵鏽地帶”化?對未來的結構性擔憂 部分討論者從更宏觀的視角表達了對未來的憂慮,將科技行業與曾經輝煌後衰落的製造業“鐵鏽地帶”(Rust Belt)相類比。 - 工作崗位流失的重演:正如當年美國將製造業外包給中國一樣,現在IT和軟件開發工作正在大規模地流向印度、拉美和東歐。這可能導致曾經高薪的軟件工程師群體面臨長期的結構性失業。 - 政治和社會影響:如果大量中產階級科技工作崗位消失,可能會引發新的社會和政治問題,就像“鐵鏽地帶”的衰落至今仍在影響美國政治格局一樣。 - 移民與簽證政策的爭議 (H1B/O1):一部分討論將矛頭指向了H1B等工作簽證,認為它們被濫用,壓低了本地工程師的薪資,並加劇了競爭。另一些人則堅決捍衛技術移民,認為正是這些來自全球的頂尖人才(如滑鐵盧大學的畢業生)構成了矽谷的創新基石。 5. 公司管理與文化變遷:“馬斯克效應” 一個有趣的觀點認為,馬斯克對推特(現X)的大規模裁員產生了示範效應。 - 裁員的合理化:當馬斯克解雇了推特超過75%的員工後,產品依然能夠運轉,這讓許多CEO開始反思:“既然他能做到,為什麼我不能?” 這打破了過去科技公司“人才越多越好”的思維定勢,使得大規模裁員在心理上和商業上都變得更容易被接受。 6. 政治與政策因素:稅法變更的爭議 一條技術性但影響深遠的線索是關於美國稅法的變更。 - 研發支出攤銷規則 (Section 174):2017年特朗普政府的稅改法案(TCJA)中有一項條款,要求公司從2022年開始,必須將軟件開發的薪資等研發(R&D)支出在五年內分期攤銷,而不能像以前一樣在當年全額抵扣。這極大地增加了科技公司(尤其是初創公司)的稅務負擔,抑制了在美國本土的招聘意願。 - 近期法案的修復作用:最近通過的“重建美好未來法案”(Build Back Better, BBB)部分修正了這一問題,允許國內的研發支出再次立即抵扣。一些評論者認為,他們在7月份左右感受到招聘市場有所回暖,可能與此有關。 最後 從這些討論來看,現在加州科技行業就業低迷原因還挺複雜,並非單一因素造成的,也不能簡單的歸結為“AI取代人類”或“行業周期性衰退”,而是零利率時代結束後的經濟清算、遠程辦公帶來的全球勞動力市場重構、AI作為新技術和資本磁石的雙重衝擊、以及特定稅收政策變化等多種因素交織在一起的結果。 也不知道啥時候能走出這種困境?或者原因不僅僅是上面討論的這些。
18.7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