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了一本書叫稀缺,作者列舉了大量的試驗案例,來闡述了幾個觀點, 稀缺 是擁有少於需求。 稀缺心態會俘獲注意力,降低認知和執行力,他會存在於潛意識中,影響著對周邊世界的認知。 總結:稀缺陷阱,令人入不敷出,不知如何分配資源,且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手足無措。使人變笨變得衝動。我們不得不在流體智力和執行控制力減弱的情況下,依靠更為有限的腦力去勉強度日。生活,就這樣變得艱難起來。 我聯想到了盧先生講的三段:斷是非,斷大小,斷遠近。 也想到了 心外無物和心外無理。 用陽明先生的話來說,稀缺心態就是心性被外在奴役以致自主性迷失。 老外的解法是通過外部調整來設置暖衝區,強調要有餘閒。比如在剛發工資寬裕的時候開始設置儲蓄等動作。而陽明先生心即理直至問題本質,告訴你在資源稀缺的限制中依然保持本心澄明做出明智選擇。 相比之下,老外花那麼大的力氣搞的科學嚴謹高大上,但僅僅是皮毛而已,他真的沒有古代聖賢們研究的明白。
2.46K